01
引子
最近有位朋友一直在抱怨:“平時上學很忙,練琴時間都是見縫插針,現在開學延期,疫情在家,難得有大把的時間陪娃練琴,可孩子卻不解家長“風情”,并沒有好好配合著練琴。”這下可把他們兩口子給急壞了:鋼琴老師交代孩子在家要好好練琴,以免生疏遺忘。逼得急了,孩子就以放棄練琴相威脅,這可怎么辦才好?
該強硬還是遷就?該繼續還是放棄?對大部分家長來說,還真是騎虎難下,難以做出抉擇。
對家長而言,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:讓孩子學琴,是為了考級,還是為了讓孩子享受音樂的美好?
記得在幾年前,我曾經認識的一位A學生,因為很有音樂天賦,父母就覺得培養孩子學小提琴,走一條藝術之路也挺不錯。當然A同學剛開始還很爭氣,非常努力地學琴,通過多年的努力,終于在小學畢業那年考過了小提琴十級(業余),A學生特別地開心,可他心里想的是:現在終于解放了,周末不要再關在家中練琴了。而他父母想的卻是:孩子終于過了十級,現在在家可以隨時大大方方地拿起小提琴演奏一番了,也不枉費我一番心血。
明顯可以看出,父母和孩子并沒有想到一塊兒,這還不打緊,父母一看孩子好長一段時間都沒動靜,小提琴都蒙上一層灰了,那曾經悠揚的琴聲再也一去不復返了,頓時大失所望,說了孩子幾句,可沒想到的是,孩子卻把所有的怨氣都發在小提琴上面,在一個月高風黑的夜晚,把無辜的小提琴給砸了個粉碎,這和那些在高考結束后把課本撕得粉碎幾乎是如出一轍。當然,這些都是事后從A學生父母那里得知的。
而與之對比的是,另一位R同學,其實并沒有什么音樂天賦,但這位同學就是喜歡音樂,尤其是喜歡小提琴,她覺得喜歡音樂要比熟練掌握音樂演奏技巧更加重要。父母拗不過孩子,也給缺少音樂天賦但又熱愛音樂的孩子買了一把小提琴,雖然R同學并沒有像她的同學那樣隔三差五地上臺演奏和考級,但她對小提琴的演奏和對音樂的喜愛從未曾斷過,一直到了大學畢業之后,這種熱愛音樂的習慣都未曾改變過,更沒有放棄過。音樂已然成為R同學生命中的一部分。
為了考級而學琴的A學生在考完級之后,以為功成名就,目的也達到了,就放棄了練琴。而只是為了享受音樂的R同學卻能一直堅持學習音樂到現在。產生這兩種大相徑庭的結果,根源還在于他們學習音樂的目的不同。對A學生來說,小提琴只是一種考級的工具,當然也就成為了一種負擔;對R同學來說,小提琴是快樂之源,是滿足內心需求的依托。
畢竟要成為頂級演奏家是少之又少,對絕大部分孩子來說,并不現實,但只要家長引導到位,絕大多數孩子都能從音樂中感受到快樂,若能如此,其實培養目的也基本達到了。
02
孩子學琴的三個常見誤區
常見誤區一:一定要成為一個大藝術家
要從學琴之路成為一個大藝術家,其實是非常困難的,現實中能成為像郎朗那樣的成功者的比例非常小,這對絕大多數家長來說,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愿望,但有一個愿望卻是可以實現,那就是通過讓孩子學琴等來培養他們的藝術情操和人格修養。
此外,通過讓孩子學琴,還有利于開發孩子的智力,提升孩子的樂感乃至氣質品位等等,這種收獲對大部分孩子來說,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,完全是可以實現的。
常見誤區二:天賦不夠不適合學琴
有些家長以為,自己的孩子缺少音樂天賦,可能不適合學琴。這種想法也是片面的,適不適合學琴,取決于孩子的興趣,而不只是看孩子有沒有音樂天賦,只要孩子有對學琴的濃厚興趣,并且愿意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、去琢磨、去苦練,縱使缺少成為演奏家的天賦,也是可以學琴的。
常見誤區三:學琴一定要考級
藝術教育本身就不應該變成為應試教育,但不少家長出于功利心理,熱衷于讓孩子去考級,仿佛學琴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考級,最后得一本證書,很多藝術培訓機構也在迎合家長的這一需求,甚至是推波助瀾。這樣就使得很多孩子在考級和正常學業的雙重壓力下,變得越來越不喜歡練琴。反過來,如果家長不給孩子施加過大的考級壓力,以培養孩子興趣為主,孩子反而會把練琴當作一種放松的方式,更加享受練琴,反而學得更加積極了。所以,是否考級首先要考慮孩子的興趣,考級并不是學琴的真正目標,更不一定要年年都參加,順其自然就好。
03
幫助孩子堅持練琴的三種方法
學琴的孩子相對會比一般的孩子更有藝術范,這是長期學琴所帶來的個人修養留在身上的“印跡”。不管是為了考級還是為了享受學琴所帶來的快樂,要想演奏得更有水準,堅持練琴是繞不過去的。這里以學鋼琴為例來說明,介紹三種幫助孩子堅持練琴的方法。
1、要學會把家變成培養孩子音樂興趣的土壤
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認為,音樂教育的首要問題在于“怎樣使孩子們對音樂產生興趣”。
而讓孩子對音樂產生興趣的第一塊土壤,就是原生家庭。家長的潛移默化對孩子的音樂興趣有著重要的影響,家長要學會把家變成培養孩子音樂興趣的土壤。
2、和孩子一起約定合理的學琴目標
鋼琴啟蒙老師水平如何,對孩子的鋼琴藝術啟蒙很重要。家長可幫助孩子找到比較合適的鋼琴啟蒙老師,如果孩子能夠喜歡和接受老師的教學方法,表明已經打開了一道學琴興趣的大門,這就比較容易堅持下去。
家長在和孩子溝通學琴的過程中,要特別注意找到適合孩子學琴的方法,要征求孩子和孩子啟蒙老師的意見,并和孩子一起制訂學琴目標,目標不要太大,最好是把大的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容易實現的小目標。
另外,家長還可以利用目標管理的量化方法,對孩子的學琴目標及過程進行管理。其中,量化方法的標準有如下幾點:
目標明確具體;可以衡量(訓練標準和要求較具體);可以實現(目標切合孩子實際);有最后截止時間限制。
3、對孩子不要吝嗇激勵
家長切忌不要拿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去做對比,這很容易打擊孩子自信,產生逆反情緒。如果孩子音樂底子好,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孩子加強訓練;如果孩子音樂底子一般,那就不一定要讓孩子去走專業路子,更多的是讓孩子去培養音樂素養。即使要比,也要拿孩子的現在和自身的過去作對比。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進步時,他就更有學好的動力。
此外,家長在與孩子交流時,盡量運用“描述型激勵”方法來激勵孩子,例如:
“媽媽覺得你這首曲子彈得要比上次流暢多了,看樣子,最近下了不少的功夫啊……”“最近聽到鋼琴老師說你學琴速度很快,很努力,爸爸為你高興……!”“你彈的這首《致愛麗斯》,節奏把握得很好,演奏得也很流暢……”“前半部分彈得不錯,很嫻熟,后半部分彈得可能生硬了一些,再多練幾遍,你會彈得越來越好的,寶貝繼續加油哦!”
這種激勵方式,能夠使孩子在學琴過程中,既能建立起足夠的自信心,又能找到進步的空間和不足之處。在各種積極因素的影響下,孩子就會對學琴始終充滿著一種由衷的喜愛。
|